联系我们
Contact us导演直线:400 772 0056
地址:广电文化创意产业园C2楼5楼
随着受众群体的扩大,国内纪录片的制播受到资金难题限制的状况正在减少。“纪录片商业化”的话题讨论也日渐热闹。从短期结果来看,商业元素的加入成为纪录片在现实层面的资金保障;但从作品质量与受众反馈来看,这样的趋势不可一蹴而就。
为何“橄榄枝”伸向了纪录片?
纪录片商业“跨界”的一次明显尝试是2017年江苏卫视播出的《茶界中国》。摄制组花费了三年的时间,走过三十万公里的行程,从近百位中国茶人的故事里寻找茶的历史脉络,感受其中千姿百态的文化与工艺。而这一切跨时空、跨地域的影像叙事,其实是披着纪录片外衣在为京东“小罐茶”进行宣传。
从商业运作的角度来解读这部作品,《茶界中国》通过众筹打造产业品牌的模式是一次崭新的商业实践。京东上414%的众筹完成率也显示着不俗的传播效果。多平台播出、商标注册,以纪录片为起点,小罐茶的销售收入达到几百万元。因此,《茶界中国》的成绩其实并不在作品本身的魅力,反而更多的是它在茶叶销售领域的“思维突破”。
同样在2017年,被打上“五粮液语录”标签的《传家本事》第二季也是纪录片推动品牌传播的一大案例。出品人杨乐表示,“纪录片相对窄众,但态度明确。商业客户可以围绕这样的产品,做一个综合的公关活动或内容营销活动,这比单一营销的效果明确得多”。让纪录片“恰如其分”地诠释企业文化,就是这部作品拍摄的初衷和目标。
纪录片由于真实和生动的特质,成为了对于很多产业极具引力的“跨界”合作选项。纪录片的商业化摄影对其他产业有切实的益处,这是源于纪录片本身的表达力和影响力。然而,一次次“跨界”的商业成绩真的是纪录片行业的追求吗?
纪录片商业化的主体移位
今年,为了表现产品“天然水源”的卖点,农夫山泉组建了一支野外纪录片团队,并在水源地长白山实景拍摄了一条摄影。“什么样的水源,孕育什么样的生命”,这条制作精良而且时刻点题的摄影片收获了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。
看到这样的摄影作品,再回顾《茶界中国》《了不起的匠人》等在荧屏中播放的纪录片,其实,这里的区别和界限已经不再明显。纪录片与摄影内容谁是主体?这正是目前国产纪录片步入轨道后正在面临的一大难题。
纪录片最基本的原则就是真实,不仅是分裂片段的真实,更是整体逻辑的真实。
因为商业原因出现在影片画面中的信息咱可搁置争议,但有些全部剧情都围绕目标商品展开的作品,无疑打破了这样的规则。而用纪录片的艺术形式塑造的企业氛围和品牌文化,有多少是真实的情景,又有多少美化的成分?
纪录片《了不起的匠人》,在观者的期待与想象中,内容的核心在于值得尊敬的传统与匠心。但实际上,正因为受众对“匠心”的偏爱,这个元素就成为了背后产业链中最大的卖点。随着节目播出,匠心之作也被更多地生产销售。发售版权、续约冠名商、开设淘宝店,一连串纪录片相关的商业链条顺畅衔接,在店铺最火爆的阶段,“知了万物”的客单价达到2000元。
如果我们将同样的问题抛给纪录片人,得到的回答一定截然不同。导演任长箴说,“好的纪录片是有价值观和哲学诉求的,它必须是完整的,纪录片没有篇幅留给商品,如果留给商品,那我的哲学表达就不完整了。”
现在在很多纪录片人的眼里,商业诉求和创作愿望是无法相互融合的。可是持续出此案的纪录片“摄影化”现象,不禁令人担心这份理念在市场中维持的可能。很多纪录片作品看似拓展了自身的触角,实则却存在着沦为单纯商业手段的风险。
艺术作品要看观众反馈
商业资金只是承担成本的手段,而不是纪录片行业发展的标杆。今年的生态健康美食纪录片《万物滋养》,从第一集就毫不掩饰地展现了合作方阿里健康在作品中的主要角色。
从第一集之后,片子介绍的每一件补品都隐约透露着“商品”的气息。每到一处故事的精彩片段,B站弹幕中就会闪过“总感觉摄影又要来了”“阿里健康即将出现”等评论。就这样,上一秒那些历史脉络、科学知识给观众带来的美好观感,很快又被怀疑和警惕冲散。
《茶界中国》更是如此,商业合作影响了出发点的选择,让这部作品从始至终为别人做了“嫁衣”。一部纪实作品,如果因为摄影而丧失了与观众之间关于“真实”的信任和默契,也就失去了艺术作品的自觉,那么其他对于流量和口碑的追求都是涸泽而渔。长此以往,短暂的商机过后,观众的信任逐渐消磨殆尽,纪录片渐有起色的行业活力将难免受创。
虽然处在多元融合的浪潮下,但是本着与观众联结默契的诚意,纪录片对这样损耗自我的商业合作倾向值得反思。
导演直线:400 772 0056
地址:广电文化创意产业园C2楼5楼
手机扫一扫添加微信